格创东智:两方面破解工业智能体瓶颈
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将工业中的各种要素“人机料法环”进行集成和联通,实现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通信,但这只是第一步。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设备、软件等,只能基于规则进行响应和相互交互,面对异常情况,也只能基于规则进行动作。
其中,数据是智能体的“燃料”,需收集和整合企业内部的生产数据、设备数据以及外部的市场数据等,并进行清洗和预处理,确保数据质量。在部署阶段,要考虑与现有工业系统的兼容性,可采用云边协同的方式,将部分智能体部署在边缘设备以实现实时响应,部分复杂处理在云端完成。最后,持续对智能体进行训练和优化,根据实际运行反馈调整模型参数。
以制造过程中在玻璃基板上进行涂布和光照环节为例,实际生产过程中,光照的时长、角度、强度等,会影响光照后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的类似电路板的”线路“质量。如果一次光照不达标,往往需要通过下道工序进行检测,然后根据检测,以及人工判断,是否需要进行曝光补值,以及曝光的时长、角度、强度等参数的设置。格创东智通过构建曝光补值智能体,可以与检测设备、曝光设备、以及缺陷库、曝光补值知识库等进行协同联动,然后可以自动完成整个检测、分析、推荐、设备联动等一系列活动,从而大大提高整个曝光补值的效率,以及替代人,实现更高效、更准确的操作。
在格创东智看来,目前,工业智能体在不同工业场景应用中面临多方面技术瓶颈。在数据层面,数据质量参差不齐,工业数据存在数据缺失、噪声干扰、数据孤岛等问题。由于工业设备多样、协议不统一,数据采集和整合困难,影响智能体的训练效果。
在算法方面,现有算法难以满足工业复杂场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。例如,在高速生产线上,智能体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策,但一些复杂算法运算时间长,无法满足实时控制需求。此外,工业环境复杂多变,智能体的泛化能力不足,在一种场景训练好的模型,换个场景可能效果不佳。
针对这些问题,格创东智建议,可采取以下破解措施。在数据处理上,加强数据治理,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,利用数据清洗、填充算法处理缺失和噪声数据,打破数据孤岛,实现数据共享。在算法优化方面,研发轻量级、高效的算法,结合边缘计算技术,将部分计算任务前置到边缘设备,减少数据传输延迟,满足实时性要求。
此外,为提升智能体的泛化能力,可以采用多场景数据融合训练的方式,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,或者开发自适应算法,使智能体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模型参数。
格创东智坦言,未来工业智能体的突破方向之一是与“机器人”结合,这里的机器人不一定是指人形机器人,而是工业中“人机料法环”背后的各种设备和装备。通过将智能体集成到现有的,以及未来形态的硬件中,将过去的软件、算法、工具等有机的集成到这些硬件中,让硬件本身升级为内置智能体的“机器人”,具备环境感知、态势分析、趋势预测、自主决策,协同执行等能力。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能力,让工厂中的所有智能体“机器人”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,最终实现真正的智能工厂。
采写:胡媛
编辑:胡媛